Weibin QU| 瞿伟斌

A Blog of WeiBin Qu.

清明与寒食

Weibin / 2018-04-05


今天是清明,其实每年在这个时候,杜牧的《清明》就会在网络上刷屏。而今年也十分应景,清明时节,全国大范围降温,江南更是下起了雨。这让我想起了好多年前的那个清明,我和初中好友徐志阳相约前往龙门山踏青,小徐为了说服我做好充分的准备,以诗为证,让我备上雨具。

去年的这个时候,我正在盱眙观测站,天文台的旁边有着不知是哪一家的坟头,又恰逢整个盱眙观测站所在的山头荒凉不已,于是想起了黄庭坚写的《清明》

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诗的最后两句:

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 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

然而这其实牵涉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明与寒食节的问题,因为黄的《清明》显然有在通过介子推的故事来感慨沧海桑田,人事易变。巧的是恰恰就在几天前,我看到了关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起源介绍,颇为有趣。

根据古时的记载,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是寒食,也叫“百五日”。按照传统习俗,寒食节这一天是不能生火的,所以这一天所吃的都是冷食,这也就是寒食这一名字的来历。而也因为不能生火的这个习俗,一般都会认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。虽然难以考证,但是自汉魏以来,无数诗人墨客都选择了相信这个起源,所以哪怕它可能有更加现实的来源,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个起源。(大概因为我骨子里是浪漫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吧)当然关于寒食节有一首相当出名的,不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而在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七天,就是清明节(也称“百七日”)。在这一天,人们踏青,祭祖。因为在这个时候:“万物洁齐而清明”(《历书》所载),所以称这一天为清明。也就是说,在很久以前,清明是寒食节的后面几天。

然而因为近代历法的不断调整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,变成了一个节日。那就是每年的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,原来的寒食节现在被称为清明节。于是一个保留了节日而没有了名字,一个保留了名字却没了节日。或许这就是命运吧。

然而究竟是什么节真的很重要吗?或许名字是什么不重要,怎么来的也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或许是,在这个节日,依然还记得那些往昔的情感,还能享受这美丽的春光。

美的不是清明或寒食,美的或许是“雨纷纷”和“杏花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