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耗费了大约两周的时间,终于用R完成了对50份招聘信息的简单文本挖掘,总结感受就是各种R语言包版本不一,解说不明。
鸡肋的tm包
在网上搜索R语言数据挖掘,绝大多数人都会推荐用tm包,并称其为用R做文本挖掘的神器。然而真的用了之后,我觉得对于中文的文本分析说是神器不如说是鸡肋。下面说一下我的主要感受
- 对中文支持差:因为tm包的制作者是外籍友人,同时因为中英文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差异,所以,tm包对中文的支持程度实在是差到不能忍。尤其是在导入、分词以及去停用词上面。首先就是导入,英文作者给的解释文件中的例子是用的英文,所以再导入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。然而同样的函数对于中文却有着很多不同,最明显的就是建立语料库时language的选项问题,如果想要支持中文,还要通过对函数的编辑逻辑有着充分的了解,再对其参数做一些自己的设定,单单这一步就会造成许许多多无法想象的麻烦。然后就是分词和停用词的问题。因为中文不同于英文,许多意思的表达不是用一个单词就可以解释清楚的,所以单单的将每一个字分开显然不合乎中文的语言逻辑。所以经常用tm分完之后会看到许多不明所以的文字。
- 版本繁杂:因为tm包作为文本挖掘中比较有名气的R包,所以在网上随手一搜找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运用了tm包进行分析,尤其是在聚类的时候。然而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,因为tm包也属于经典包了,也已经迭代了多个版本,网上的资料有三四年前的,也有比较新的,然而这和刚刚从CRAN下载的tm包都或多或少有些出路,尽管可以通过查看帮助文件明白其使用逻辑,但是鉴于上面的原因,其所更新后的包对中文的支持或许又有变化,所以,纵然可以通过研究源代码来探索,但毕竟过于耗时,对于只需要做简单聚类的人来说,有这样的时间已经可以自己变函数解决了。
- 结构复杂:这里我重点说的是语料库。对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文本挖掘的小白,一开始使用tm包我始终无法理解包中的语料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结构,也因此闹出了许多笑话,但是真的回过头来再看,必须要感叹tm包中对于语料库的简单解释了。因为不明白语料库的结构,我一直在上面迷惑了好久,而网上对语料库的解释也都是语焉不详。这实在是有些令人抓狂,尤其是许多文章用的例子是tm包的帮助文件中的例子,同时也就是简单的演示,套函数,而很少有人可以详细解读语料库到底是如何运作的。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懂语料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。
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,在我第三次尝试使用tm包无果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这个所谓的神器。或许tm包在处理英文上面确实神勇无比,只是遗憾我还是无法理解它的使用方法,所以,tm包再好于我而言不是神器而是鸡肋,既然如此不如早早弃之。
功臣Rwordseg包
在此一定要感谢李健大大于12年~13年编写的Rwordseg包,在处理中文分词方面简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利器,尽管其需要提前设置java环境,但因为早前折腾别的语言包,rjava包早已被我降服,在此感谢师弟高原提供的java环境的安装包。
因为要做中文的文本挖掘,根据中文与其他语言几乎完全不同的语法规则,导致在文本预处理的时候面临了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分词。对于不同的句子,不同的语义,字与字之间是有着不同的组合的。由此便诞生了Rwordseg包。Rwordseg包在中文分词方面有着其他包无法比拟的优势,那就是添加字典。尽管包中所用的语料库已经是当前比较权威的语料库,但是对于许多这些年新诞生的词以及缩写词,还是会有很大的可能分辨不出来,Rwordseg包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,那就是利用手动添加词典的方式,近乎无限量的扩充其语料库的容量。因此使用Rwordseg包就可以几乎完美地完成中文分词的这一任务。
向量化编程
因为弃用tm包的缘故,我不得不选择自己编程来实现对文本的聚类等分析。而这样,我也就早早地遇到了大数据的问题,仅仅是50个文本在TF-IDF提取特征词后,最后的矩阵的维数也已达到了四位数,不敢想象之后将文档提高到200,000后,这个数字会达到多少。因此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了向量化编程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第n次电脑算地快要死机之后。因为R语言的特点,所以在编程时应该完全抛弃C++的编程思想,多用向量来计算还不是带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。三个以上的for循环真的会让你的电脑疯狂一阵,然后go die。
2016年4月24日写于南京